【身边人身边事】青春“一线”,以“技”同行

发布日期:2024-08-16   信息来源:二分局   作者:王雅玲   摄影作者:尼马多吉 字号:[ ]

无惧危石,他义无反顾奔赴地震带,用青春书写灾后重建的新篇章。

循循善诱,他毫无保留倾囊相授,让初出茅庐的新分学生受益匪浅。

地下数米深处,有他参建地铁的身影;3800米的青藏高原,定格了他援建西藏日喀则新区的画面;车水马龙的城市街头,矗立着他参建的人才公寓……

今年34岁的杨杰是二分局磨西项目副经理,一名扎根施工一线11年,入党12年,一个多项荣誉的加持者,一名一级执业建造师。

扎根一线的“排头兵”

“趁年轻,就是要多学习!学习能理清思路,解决问题;只有舍得吃苦,肯下功夫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”杨杰说。

工作之余,他看书、学习,总结经验技术,十年如一日。他参与编写的工法先后获得省级工法3项、集团工法8项、公司工法17项;参与完成科技项目课题研究2项;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;在专业期刊发表技术论文数篇……

面对超高层建筑、深基坑开挖,作为工程管理部负责人的杨杰深感压力巨大。“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事故!”为此,他谨慎、细心做好每一份施工组织设计;再三斟酌每一份技术措施(方案);仔细梳理每周、每月进度计划;认真做好每一次技术交底……

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,他始终扎根一线。24小时随叫随到,耐心解决现场每一事项。为了不出任何差错,他仔细研究每一张图纸。每栋楼需要多少钢筋,今天开哪些仓号,明天施工准备哪些材料,他做到胸有成竹。

做好现场管控,他带领兄弟们写好每天的工作日志,统计好作业面的每一人工、机械台班等;严格核算工程量,他常与日月星辰为伴……

“如果做不好这些基础工作,项目成本就无法管控!”做好经营管理部的“贤内助”,当好项目经理的“总参谋”,“只要能为项目节约成本,工作再繁再杂,再辛苦也值了!”

凭着敢打敢冲的劲头,他为青春写好了最好的剧本:掌握了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程序及方法、复杂结构施工组织设计、回收式锚索快速施工、内斜撑应力转换及精准定位施工技术等技能;各类办公软件、绘图软件等他早已轻车熟路;综合能力与日俱进……

城市高厦的“攻坚者”

作为工程管理部的领头羊,他制定计划,督促大家学习,带领大家一起去实现梦想。结合自身经历,他鼓励引导大家做好职业规划,建议大家多些实践,少些“纸上谈兵”……

“作为一名基层党员,就是要立足岗位,做最实在的事情,在点滴中提升技艺,在日常中积累经验。”杨杰说到做到。他带领团队不懈钻研,解决房建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难题,将房建技术牢牢掌握在团队手里。

金牛区西华街道住宅商业及配套设施项目,位于车水马龙的繁华地段,周边环境复杂。项目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,基坑周长760余米,最大开挖深度16.75米。

支护桩锚索成孔难度大、深基坑内斜撑施工难度大、超长空桩施工难度大……一大堆难题摆在面前。

青春无畏,他们迎难而上。

深基坑支护,他精心策划;支护桩施工,他成天往返工地数次;支护桩+锚索、支护桩+斜撑、放坡+土钉墙施工等,他更是成天值守在工地。

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。杨杰积极参与团队创新创效。

研究支护桩和斜撑支座基础桩施工,他守护在凌晨的工地;钻研砂卵石地层锚索施工,他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;运用新型悬挑脚手架新工艺,他顶着烈日在现场指挥搭设……

《城市复杂环境深基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》在他的执着中发表;《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及质量管控措施研究》和《抗浮锚杆基础施工及质量保证措施》在火热中出炉。

“实际施工工期3个月,较原计划提前1个月,节约施工成本329.49万元。”这是他和大伙一起交出的高分答卷。

青春与科技同行。他积极组织开展并发布多项QC成果,其中《提高外墙抹灰施工一次验收合格率》获得四川省工程建设系统优秀QC小组活动交流会成果一等奖。  

乡村振兴的“追梦人”

2023年5月,杨杰主动请缨,奔赴地震频发带——鲜水河地震带,参与“9•5”泸定地震灾后重建。

“夫妻本就常年不在一起,这下更远了!”从成都到泸定,回家的路又遥远了些。“有时爱人有个头疼脑热的,也不能陪伴她。”杨杰笑呵呵地说。

“但参与灾后重建,既是我们的责任,也是我们的使命,更是我们的荣誉!”

征地时经常碰到农户对征地标准不满意而阻工等问题。杨杰说,“水利项目是百年大计,关乎灾区未来的民生福祉,必须千方百计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。”

水利项目战线长,他就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推动。带头跑农户的承包地,清点地上附属物;深入村组,与项目涉地村民积极沟通,倾听群众诉求……

赶往开会的路上,他翻看着手机微信群里的每一条施工信息。作为4个打捆水利项目的主管,他时刻牵挂着自己的“责任田”。

雨季,山里泥石流频发。“燕子沟河目前发生涨水,请在沿线的施工企业马上落实避让转移措施!”“燕子沟流域发生泥石流了!”

2024年7月25日中午,收到信息,来不及吃中午饭,杨杰拿上车钥匙,跳上车,一脚油门赶往现场。

“泥石流进拌和站了,要仔细核查现场人员,看是否有遗漏?”听着巨响,看着浑浊的水夹杂着大量泥沙冲刷着河道,他急切地对着电话大声吼。

“已核实,人员全部撤离!”听到回答,他才长长地舒了口气。

研究处置方式,安排统计受灾情况,督促上报泥石流灾害影像资料……他用闪光的党徽照亮乡村振兴路。    

润物无声的“施教者”

“每个表格里的字号要一样大小,表格里的字还要在同样一个位置。”杨杰要求徒弟王思佳注意工作中的细节。

他为徒弟量身定制了“提速、提质”计划,开始了一通“快操作”“速提升”。

“从工程部转到经管部时,面对全新的工作内容和陌生的环境,我一时有些迷茫。师傅主动与我谈心,分享他早年跨领域学习的经历,鼓励我勇于接受挑战。”

“除了日常工作和生活关怀,师傅还非常注重我的职业发展规划。他经常与我沟通交流,了解我的职业兴趣和发展目标,鼓励我多考证书,不断提升专业能力。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,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。”

经过师傅杨杰的倾心帮带,如今的王思佳已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,更重要的是她编制的各种方案已可以比肩师傅。

17项工法、9项实用新型专利;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二等成果奖,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、三等奖,公司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二等奖;公司优秀工程技术人员、分局青年岗位能手、分局专业技术(技能)标兵、分局优秀共产党员……这是杨杰交出的靓丽成绩单。(责任编辑 焦曼曼)


师徒二人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