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“紧日子”成为一种习惯 | |
| |
在公司年中项目管理年会上,公司董事长再一次强调要全面“过紧日子”,做到“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,可花可不花的钱尽量不花,该花的钱一分不少,并且要及时足额到位”。 长期以来,我们作为央企,享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保护,大家似乎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压力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任何风险。随着建筑行业形势的日益严峻,行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减,企业扭亏增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 外部环境无法改变,市场变幻不能左右,唯有刀刃向内挖潜增效。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,只有通过实施“紧日子”策略,我们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突破。过“紧日子”并非权宜之计,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原则和方针。这不仅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必要措施,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策略。 那么,在生产活动中,我们如何才能将“紧日子”变成一种习惯呢? 首先,让“紧日子”意识根植于心。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推动公司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。回顾历史,从三门峡筑就“万里黄河第一坝”,到龚嘴水电站的“刀耕火种”,再到大渡河畔的十年耕耘,直至今日的大江南北驭风逐日,一代代七局人正是依靠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“过紧日子”思想,才使得水电七局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。现在,面对整个建筑行业的下行趋势,公司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到过“紧日子”是公司应对市场风险挑战和内部突出问题的现实需求。这不仅需要我们在工作作风上有所转变,还需要我们在工作站位、思维模式、心态意识上有大的转变。我们要强化节俭意识,自觉抵制浪费和过度消耗,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,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降本增效上,将能力和水平体现在解决难题上。我们要用“赚钱”的思维去抓管理,将降成本、增效益贯穿到生产经营、安全环保、物资采购、财务管理、工艺设备、党建引领等各个领域,让每个人都成为经营者,共同为公司应对内外部危机集聚共识。 其次,让“紧日子”行为外化于行。过紧日子,始于心,成于行。任何“心动”,最终必然要落到行动上,只有行动才能把目标变为现实。要聚焦生产性成本,紧盯施工措施、分包成本、材料机械成本三大板块。在技术管理上,深入开展方案和参数优化;在材料使用上,坚持既“管现场”又“控源头”;在物资采购上,坚持“三比一算”;通过综合施策,稳步推进以量降本、以技降本、以管降本目标。要聚焦非生产性成本管控,坚持“从严、从紧”原则,厉行勤俭节约,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、非刚性支出,从严控制十项费用,精简会议、差旅、培训等公务活动,严控办公费、业务招待费、水电费、物业管理费等支出。 再次,将“紧日子”模式固化于制。“仁圣之本,在乎制度而已。”“过紧日子”的理念必须通过严密且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固化。公司已经发布了成本压降实施方案和考核管理办法,确保考核责任落实到个人。我们严格执行成本压降方案和考核制度,坚决遏制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浪费现象。严格实施全面预算管理,细致分解指标;严格执行调整审批程序,确保无预算不支出;精确控制过程管理,定期进行考核并严格执行;建立“目标有预控、过程有标准、考核有成效”的经营模式,通过严密有效的制度加强过程控制,确保公司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受到严格的制度管理和考核。 最后,让“紧日子”效果实化于效。降本节支是今年集 团和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导向,要确保年末实现成本费用率压降 0.4 个百分点,力争压降 1 个百分点的目标。为此,我们要定期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查,确保成本控制在合理且可控的范围内。此外,我们还需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,以确保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,不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,实现稳健而可持续的发展。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践行“紧日子”的生活方式,将“紧日子”理念融入企业发展之中。通过内化“紧日子”的意识、外化“紧日子”的行为、固化“紧日子”的模式、实化“紧日子”的效果,形成全员参与降本增效的新局面。以“紧日子”的实际行动,助力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“好日子”。 | 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